党员教育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向实现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与现实意义
来源:省委党史研究室     2022-11-30 17:02:29     【字体: 】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的二十大指出的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云南各族人民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天,我们回顾这一奋斗历程,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实意义,对云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小康社会建设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之家”这样一个“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在这之后,邓小平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提出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面对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云南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十分落后的实际,全省坚持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改变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使农民群众长期以来被吃“大锅饭”压抑的热情犹如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来。在此基础上,取消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对旧的政社合一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根据口粮分配标准实行公粮免征、余粮免购等政策。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云南的粮食逐步实现自求平衡。在多数农民温饱问题初步解决,寻求进步致富奔小康之际,云南开展“增百致富”活动,提出农村产业“一业变八业”,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规模建设烟、糖、茶、胶等轻工原料基地,作出“积极扶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逐步形成了乡办、村办、社办、联户办、户办的“五轮”齐驱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农村集体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1981~1990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从84.3亿元增加到391.7亿元,国民收入从74.9亿元增加到351.8亿元。

——党的十四大提出把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作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云南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省,农业是农民脱贫致富、农村改变面貌、全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全省聚焦山区、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农业农村,提出“三结合、一体化”改革思路,使边疆民族地区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向社会化、现代化生产的转变。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依托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建设一批具有特点的优势产业。着眼服务农业农村,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最有活力的增长点。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开展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改革。“九五”期间,全省全面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71.6%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105个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打好扶贫攻坚战推动温饱基本解决,“九五”期间,全省累计解决了5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5年全省生产总值跃上1000亿元台阶、提前6年实现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全省生产总值一度居全国第16位。从边疆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文明走廊工程”“民族文化工程”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党的十六大后,云南的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云南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现阶段发展特征出发,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开展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潮流,对外开放空间不断拓展,使云南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开放前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决策。

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抓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坚持扶贫开发与扶贫救助相结合,2001至2010年,全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97万人,深度贫困人口由337.5万人下降到160.2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100元增加到3190元,人均GDP由2207元提高到8590元。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作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和“四个突出特点”“四个方面重点工作”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像云南这样发展滞后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速度上可以也可能适当快一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全省从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出发,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高质量发展优势不断形成,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高质量空间不断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2.7万亿元。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500元、12842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77.9%、1.4倍。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全省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10亿美元提高到2021年的486亿美元。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到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昭通市指导,接见脱贫难度最大的独龙族群众。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督战脱贫攻坚。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时,都对云南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贫困群众出行难、喝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普遍解决。2020年已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0721元,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关注云南的民族工作。2015年1月,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1月,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边境问题相互交织,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意义重大。2016—2010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全部达标。2020年全省全年新增转移就业165.53万人,其中“直过民族”15.62万人。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已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直过民族”聚居区完成32.6万人易地搬迁任务,民族地区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要世世代代守护好,并明确要求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全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行动指南,织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实施《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一湖一条例”。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强国门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全省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双增长”,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5.04%,“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逐渐形成。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意义

回望百年奋斗历程,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并逐步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在这一历程中,全省创造并积累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核心地位、坚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脱贫攻坚等宝贵经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云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大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从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时期,全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云南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加大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于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突出特点,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解决云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云南新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云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经济基础。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之前,云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非常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主题,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2022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64亿元、增长3.5%,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提升到第17位。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全省高速公路里程从2012年的2900多公里到2021年突破1万公里、居全国第2位。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8.47%提升至2021年的51.0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云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了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年均增长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785元增加到2021年的12267元,年均增长28%,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创建1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3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5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位居全国前列。民族文化繁荣取得新进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宣传教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历史性变化,全省各族人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和实干精神,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云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辟了绿色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云南就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相继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建设”“珠江防护林建设”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谋划发展,紧紧围绕“努力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力抓好以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8大标志性战役。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云岭大地,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深入人心。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既是我们长期努力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我们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新起点。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不懈奋斗。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