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总结会议在昆明召开。
11月20日,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总结会议在昆明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提升“1262”预警叫应机制的做法经验,推动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迈上新台阶。
省委书记王宁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主持。
会议表扬了全省在防汛救灾中表现突出的100个集体和300名个人。文山州、金平县、独龙江乡和景谷县抱母村作交流发言,介绍州县乡村运用“1262”机制成功实践。

王宁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云南是全国防汛救灾任务最重省份之一,暴雨多发、河网密布、地质灾害突出等因素叠加,使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更具复杂性和严峻性。2022年,省委、省政府创建了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4年来全省因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大幅下降,工作体系整体重塑,以防为主成为常态,干部作风得到锤炼,防汛救灾工作实现了历史性、根本性转变。
会议总结了“1262”机制的经验启示。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这是防汛救灾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政“一把手”直接抓,以上率下、压紧压实防汛责任。确保一线调度、果断处置,快速集结力量、整合资源。二是健全指挥体系,这是防汛救灾的关键所在,必须做到指令畅通、步调一致,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部门与部门、区域与区域、预警与应对要联动,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三是精准预报预警,这是防汛救灾的先决条件,必须提前预报、叫应到人,为有效防范应对赢得时间、赢得主动。加密气象监测设施,充分利用应急广播等,提高预报预警精准性时效性。四是果断转移避险,这是防汛救灾的重中之重,必须以坚决的态度、迅速的行动转移群众,做到应转尽转、不漏一人。明确什么情况下转、谁来决策、转到哪里、怎么转移,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五是做实网格管理,这是防汛救灾的坚实基础,必须落实到户、责任到人,打通防汛救灾工作“最后一公里”。优化网格设置,更好发挥网格员“前哨”作用。六是查改风险隐患,这是防汛救灾的治本之策,必须强化源头治理,既查又改,早发现、早处置,把风险消除在成灾之前。围绕重点区域、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一项一项盯、一个一个改。七是强化科技赋能,这是防汛救灾的有力支撑,必须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全方位提升防汛救灾能力水平。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风险监测、预警叫应、抢险救援等各环节。八是高效抢险救援,这是防汛救灾的兜底保障,必须充分准备、科学组织,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救援力量、人员、物资要适当前置,就近就地调集,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实践证明,“1262”机制认真贯彻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一套务实、管用、高效的工作方法。

王予波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以上8条,既是做法,也是经验,更是要求,必须坚持好、完善好、拓展好,举一反三转化运用到森林防火、抗震救灾、安全生产等领域,总结推广一批基层干部群众都知道、好操作、用得好的工作机制,为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赵月霞、杨斌、胡大鹏、王正英、罗红江、王显刚、郭大进、徐浩、王学勤、李俊杰、张宽寿、姜山出席。省级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以视频形式开到县级。
(记者:杨猛 左超 朱丹 摄影:雷桐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