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坚持学史力行,立足职能职责办实事、开新局,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动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协助省委、省政府统筹推动全省经济运行实现稳中加固、持续向好。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740.68亿元,同比增长12%,比西部地区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1%,比全国增速高0.8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格局加快优化。服务保障省委、省政府州市现场办公会,逐一为全省16个州市把脉定向、明确路径。牵头制定省政府“稳增长22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17条等政策措施。形成2021年省级“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和“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坚持抓经济运行调度、抓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带动全省各级各部门狠抓发展,有效打通经济运行、项目推进的难点、堵点。
新动能培育成效明显。“绿色食品牌”成效显现。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农产品直采直销基地加快建设;夏粮大获丰收,总产量达261.81万吨,增长4.9%;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7.03%、8.4%、14.08%、8.52%,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鲜切花成交额增长41.9%;生猪出栏1939.85万头,增长26.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1%。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加快融合。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投产,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发电,全省发电量达1578亿千瓦时、增长12.8%,用电量1070亿千瓦时、增长21%;一批绿色铝项目建成投产,绿色能源优势加快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14.2%。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新冠疫苗投入生产,沃森新冠疫苗产业化进程加快,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4.7%;隆基股份硅棒、硅片产能持续释放,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1%。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用好国家政策,落实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两项货币政策直达工具,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0.7%。抓投资促项目成效明显。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4%,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5645个,增长11.8%;“双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半山酒店、大滇西旅游环线加快建设。市场消费持续恢复。汽车、石油及石油制品类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1.6%、19.4%;全省接待游客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4%、51%,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成为旅游新热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30.5%、26.2%、56.1%、40.6%;线上消费快速增长,云南品牌“薇诺娜”销量蝉联天猫美妆国货新锐第1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5.5%,限额以上单位公共网络零售额增长74.4%。
市场活力不断激发。深化改革成效明显。制定出台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35.07万户,增长4.1%;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270亿元以上。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比全国高31.3个百分点;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10.6%,新签约项目到位资金增长61.9%。
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研究制定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开展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等专项整治,清理退出市场网贷机构211家,银行机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实现“双降”;严格落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政策,兜牢“三保”底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及时有效应对漾濞、双柏地震等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大限度保障。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抓好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职业技能培训等行动,城镇新增就业32.3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64.8%。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9%用于民生,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8%;价格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供稿:田书 审核:洪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