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非遗传承”工作,利用红河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注重“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提振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党建引领搭建平台增强凝聚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建引领非遗传承”的思路。成立非遗项目合作社,由党员传承人带头,支持传承点开展传习活动,坚持活态传承。以“阿扎河民间传习会”“刺绣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民间传承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及民营企业为载体,紧扣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有序引导现有民间文化传习馆开展文化传承,“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以教授民族文化技术和技艺为核心,培养哈尼多声部演唱、哈尼乐作舞表演、器乐演奏、哈尼传统乐器制作为主要任务的民族文化艺术学校,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宗旨,为培育新一代文化传承人提供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对非遗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文化传承凝聚力。
党建引领队伍建设提升责任感。为有效推进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成立了红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传承基地及乡镇传承习会、传承点等民间组织。乐作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建专业队伍负责县域民族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做好组织保障。成立了传承习会4个、传承点4个,有国家、省、州、县级非遗传承人299人,各级非遗保护名录61项。年度举办乐作舞、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哈尼古歌、傣陶技艺、竹编工艺等各类培训班11期,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非遗传承人素养和责任感。
党建引领节庆活动激发新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宣传推介、节庆活动展示竞答等系列举措下,以文化遗产日和红河独具一格的哈尼“奕车风情”,历史悠久的哈尼长街宴、万人长街歌舞、仰阿娜(姑娘节)、开秧门等诸多民族节庆活动展演为载体,不断普及非遗,促进非遗的传播,增强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让群众近距离接触、感受和进一步了解红河县非遗项目及民族文化,增强各级党组织和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目前全县有20多所中小学已开展“乐作舞”课间操、乐育中学开设彝族剪纸刺绣特色课程、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增设傣族土陶技艺制作、竹编工艺等特色课程,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新活力,不断提振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加入“催化剂”。
(供稿:余桂梅 审核:罗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