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要闻
“西畴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来源:文山发布     2023-02-05 20:11:53     【字体: 】    

从“西畴精神”到“两个革命”

——石漠化地区破解发展问题的“西畴方案”

荒山秃岭、怪石盘亘,河道断流、重山阻隔。这就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过去的自然环境状况,99.9%的山区、75.4%的石漠化,一个被外国地质专家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严重的西畴县大乌麻村。吕德仁 摄

20世纪90年代,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的生存困境,26万西畴人民没怨天尤人,没坐等受穷,用热血汗水向大山宣战、与石漠抗争,在炸石造地、劈山开路、治石治贫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高鉴 摄

3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10年,西畴人民以“开天辟地、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不断丰富和发展“西畴精神”,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现了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的美丽蝶变。

石漠化综合治理后的三光片区种上连片猕猴桃。陈明凯 摄

荒山变绿了,

把“生态”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让贫瘠的土地、怪石嶙峋的石山披上绿装,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绝非一件易事。

木者,一个藏在山窝里,贴在石壁上的村庄。曾是当地有名的“口袋村”,几十户人家居住在山旮旯上,村里没有一块像样的耕地。1989年12月,木者村党总支书记刘登荣带领村民,用土炸药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建造了近400亩能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如今的木者村,“三保”台地里一年四季都种有玉米、杜仲、核桃等经济作物。

木者村是西畴人义无反顾向大山宣战、与石漠抗争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治理石漠面积247平方公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1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5%提高到54.83%。西畴的干部群众还主动将自家的1.5万亩林地划入小桥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2021年COP15大会上,西畴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昔日的石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大山深处是一片片坚果、八角、柑桔、猕猴桃……茶厂、香料厂也相继落地建设,产业链不断延伸,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曾经让人望而却步的“石旮旯”已成为西畴人民发展致富的“金疙瘩”。

群众变富了,

把“脱贫”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穿行在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三光片区,生态之绿,产业之绿,点染石旮旯。一片片茂密的猕猴桃林枝繁叶茂,一排排整齐的石埂如带如丝,令人再难与老照片中那荒凉的石漠化景象联系起来。从前“树木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也跑光”的“三光村”,现在成了“光荣脱贫、光彩夺目、光明前景”的新“三光村”。

猕猴桃获丰收,群众笑开颜。陈明凯 摄

西畴县地方财政收入仅2亿多元,是如何同时打好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的?西畴的干部群众回答: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创新干。

没有地,就炸石造地10多万亩,石埂长5万多公里,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圈,人均耕地由0.78亩增加到2.2亩;没有路,就组织群众修建农村公路3000多公里,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通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没有水,就建库引水,累计建设小型水库20座,架设管道1000多公里,集中供水和自来水覆盖率均达90%以上。通过精准施策,西畴县率先在全州脱贫摘帽,县委被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现如今,西畴县通过持续抓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对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户一对一分类施策,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49万元,增长16.3%。

产业变强了,

把“发展”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西畴县资源禀赋、设施条件、产业基础不好,“只有精神,没有经济”一直是外界对西畴的固化认识。

位于兴街出口贸易加式区的打火机产业园。西畴县委宣传部 供图

面对发展困境,西畴县立足县情,围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突破。山大石头多,就积极发展石材产业;耕地少不连片,就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山清水秀,就积极发展康养旅游;紧挨麻栗坡天保口岸,就加快兴街出口贸易加工区建设。猕猴桃、柑桔、乌骨鸡等种植养殖业已成为联农带农促增收的重要支撑;年产值20亿元的打火机产业链项目、年产值10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等项目将成为西畴工业发展的新引擎;5个景区也给西畴带来了新活力。

2022年12月初,西畴县打火机产业园点火枪车间开通试运行。曾炜炜 摄

西畴要资源没资源、要条件没条件,为什么企业会到西畴投资?“我们是用真情选商请商,用实干感动客商。很多企业通过实地调研后被‘西畴精神’、被西畴的真情服务与真抓实干所打动,从而坚定了落地西畴投资创业的信心。”西畴县委主要领导表示,西畴县将坚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大抓经济、大抓发展,通过实施“3815”战略,力争到203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城乡变美了,

把“梦想”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曾经的西畴,县城不像县城、村庄更像村庄,基础差、底子薄、短板多。

2019年,西畴县以“有没有政策支持都要干”的决心,举全县之力争项目筹资金11.29亿元,全民动员打响“美丽县城”建设大会战,三年磨一剑,2022年在全州率先获得“云南美丽县城”命名。在农村,西畴县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快“一水两污”建设,实施厕所革命,全面推行“5分钱工程”,建立红黑榜,坚持“绿美建设一直抓”,改造农村“裸房”121万平方米,涌现出东升村、老克田村、后卡村等一个个美丽乡村。

西畴县新貌。来源:文山新闻网

在抓好城乡建设的同时,西畴县还探索了“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运用好“接诉即办”平台和“四诊疗法”等措施,呈现出“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西畴新现象”,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承实践的成功范例,城乡不仅变美了,社会也更加和谐了。

“西畴精神”的成功密码

2017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西畴精神”,去年“西畴精神”又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习近平时间、央视时政和《求是》杂志等中央主流媒体,在这些报道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奇迹”。为什么奇迹总在文山、在西畴这片土地上诞生?在深入调研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了“三个始终坚持”。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干出来的奇迹。毛主席光辉批示所体现的党的领导正是“西畴精神”的根与魂。“西畴精神”的成功密码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发动、带领群众集中力量一起干。

群众重温毛主席的光辉批示。西畴县委宣传部 供图

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创出来的奇迹。西畴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了“六子登科”治石漠、“五法治水”兴水利、“四轮驱动”修公路、“六强育六心”促团结、“十有十强”抓党建以及“119”党风廉政派单等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闯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为石漠化地区破解发展问题提供了“西畴方案”。

始终坚持不懈奋斗,拼出来的奇迹。西畴的干部群众始终有一种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只争朝夕,苦干实干,涌现出了刘超仁、谢成芬、程敦儒、李华明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在东升村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县镇村4名党员干部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克服伤病坚守岗位、靠前指挥,被群众称为“东升四条硬汉”……正是干部群众的这股拼劲、干劲、韧劲,创造了一个个“西畴奇迹”,实现了沧桑巨变。

西畴县东升村。西畴县委宣传部 供图

“西畴精神”是以西畴为典型代表的文山州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奋斗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生动缩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实写照。“西畴精神”的实干作风,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正是对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有力诠释。

让永不过时的“西畴精神”永放光芒,必将进一步凝聚起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现如今的西畴山绿了、水清了、村美了、人富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呈现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已实现小康生活的西畴人民,正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