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州重大会议,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党建引领发展改革,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以党建促创先争优工作
聚焦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加快补齐短板,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党支部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落实基本制度、强化基本保障,结合“两优一先”评选表彰等活动,引导全委党员干部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创先争优。州发展改革委党总支于2021年被省委评为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和2021年党建考核结果均为“优秀”等次,州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指挥部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州发展改革委被评为2020年“怒江州脱贫攻坚扶贫先进单位”、第二批怒江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创建先进集体、2022年怒江州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先进集体;离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2020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命名为全省离退休“示范党支部”。
以党建促经济平稳运行
党组成员带头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和政策预研储备,按月召开全州经济运行调度视频会和经济运行分析会,及时研判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综合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过程中的先锋示范作用,找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牵头研究制定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过硬措施,推动全州经济实现平稳增长。2016年至2022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26.33亿元增长到249.93亿元,年均增速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步实现较快增长。
以党建促投资有效增长
通过与省发展改革委、省人民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怒江州青年企业家商会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共建促交流、促合作、促发展,引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积极参与项目谋划、资金申报、投资调度等工作。围绕国家和省级投资导向及重大规划,积极研究谋划储备综合交通、农田水利、生态环保、重大产业、市政基础、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项目,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省预算内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用好工作领导小组、厅级领导挂联、项目推进专班等协调机制,攻坚实施“五个10”重大项目,着力推动重点工作迅速落地见效,支撑投资有效增长。2016年至2022年,共争取到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项目589个51.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项目25个29.55亿元,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从120.92亿元增长到218.84亿元,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23年以来共争取中央预算内和省预算内资金项目58个5.19亿元,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9.9%,排名全省第二。
以党建促易地扶贫搬迁
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推进抓党建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加强统筹协调,组建“背包工作队”“实战队”“尖刀班”“暖心服务团”等宣传动员搬迁,创新实施“三靠近选址”“三点长督战”“保障建材运输”等有效措施克服建设困难,制定出台《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当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18项重点工作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成67个集中安置区,全面完成了10.2万人的搬迁任务。通过念好安居、就业、治理“三字经”,盘活宅基地、承包地、山林地“三块地”,帮助群众融入新生活、增加新收入,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通过全州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州发展改革委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为“2022年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激励。
以党建促能源网络提升
充分运用党员积分评定等制度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研究谋划能源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推动怒江干流、光伏新能源、澜沧江抽水蓄能等电源项目建设,启动实施4个220千伏骨干电网项目,努力提升全力电力生产能力和供给调配质量。2022年,全州新开工光伏发电项目11个装机87.1万千瓦,新增并网装机4万千瓦,促成大竹箐河二级水电站复产复工,累计装机容量达453.4万千瓦,年发电183亿千瓦时。独龙江乡35千伏等联网工程正式投产发电,220千伏泸水二变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累计建成324枪,基本建成覆盖全州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以党建促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党建引领改革,切实发挥党员干部队伍先锋作用,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建立完善改革台账制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开展督查督导等方式,强化跟踪问效,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抓实抓细、落地生根,全面完成州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各项改革任务。2016年至2022年,牵头完成了经济稳增长、投资体制、能源体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营商环境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166项改革任务,为破除发展壁垒,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供稿:怒江州发展和改革委党总支 审核: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