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交出的一份骄人答卷——竹资源面积680万亩,2023年综合产值137.5亿元,促进9县(市)96个乡(镇)53万余户210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主产区、覆盖区户均收入分别超3万元、1.2万元。随着资源禀赋优势的持续深入开发,竹产业已成为昭通产业覆盖人口最多、优势最明显、助农增收最突出、带动影响力最强的高原特色农产业。
“一个引擎”赋能产业振兴。坚持“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建引领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工作导向,探索“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干在产业链上”,激活党建引领“红色引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盯“十四五”竹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持续选派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指导、培训和参与到竹产业的一、二、三产发展中,全力以赴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竹产业发展的强大优势。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党员+基地”模式,着力将竹产业党支部打造成凝聚多方力量、推动竹产业发展的战斗堡垒,推动项目、人才、服务等资源汇聚在竹产业链上,协同发力、一体联动,实现党组织建设与竹产业发展相融互促。
“一张蓝图”绘制发展愿景。坚持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原则,制定出台系列文件,明确全市竹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优化加工企业布局。依托市级竹产业指挥部,统筹协调全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形成绿色生态、优质高效、三产融合的竹产业发展格局,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个标准”建设高质基地。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采取政策扶持、内引外联,鼓励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托管、承包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引导和推动企业、专业合作社、竹农联结参与产业基地建设,严格地块落实、施工组织、技术指导、质量管控4个“到图斑”要求和“重点区域集中连片,原有区域连山扩面”适地适竹规模布局产业基地,提升标准化组织化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加工链结构,结合资源科学布局初制所、粗加工和精加工,形成完整加工链。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采笋道(产业路)1385公里,2024年规划建设初制所37个(建成7个),在建竹笋加工厂16个,规划启动建设采笋道979公里。
“一根链条”提升产业水平。围绕竹笋精深加工,打造“链式帮扶”,延伸“金融+”链条,在企业落户、金融赋能等方面强化一对一帮扶,加大金融政策扶持缓解企业鲜笋收购现金流压力,完善财税扶持支持体制机制,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发展动力和信心。强化“龙头+”链条,成功引进巴食川珍、林森、纤多多等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竹笋加工企业落户昭通,培育壮大镇雄众兴、彝良云笋、大关鑫兴、永善菜人家等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乡土企业。目前,全市共有涉竹企业38家,2023年竹笋就地加工10.04万吨,产品种类200余个。拓展“业态+”链条,重点扶持水富铜锣坝、大关罗汉坝、彝良小草坝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园、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规划布局,催生产业新业态。
“一个支撑”打造优质品牌。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不断打造昭通竹产业品牌名片。结合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和专家挂联服务等产业机制,培育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乡土农技推广人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竹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西南林业大学等合作,搭建竹产业“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积极筹建昭通市竹产业研究院、创新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科技前沿人才,提升产业链技术支撑水平。举办第十九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吸引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为昭通竹产业发展“把脉开方”、建言献策。截至目前,昭通市有筇竹研究院1个,专家工作站3个,试验基地6处,市委联系专家6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云南省“云岭工匠”1人,“兴昭人才”1人,乌蒙工匠3人。大关、盐津、镇雄分别获“中国筇竹之乡”“中国方竹之乡”“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称号,昭通筇竹家具、竹笋食品等远销日、韩、东南亚、欧美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
(供稿:昭通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 审核:古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