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强化政治引领,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聚焦“凝心铸魂”加强政治建设,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一是淬炼思想武器。建立健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党组会议“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二是坚守政治方向。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对党忠诚成为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全体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底色。三是强化政治监督。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对干部的政治监督,坚决防止和治理问题“七个有之”问题,努力建设“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
聚焦“关键少数”扣紧责任链条,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一是必须压实主体责任。全市生态环境局以及下属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日常监督管理中;要严格督责考责问责,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和开展纪律建设情况作为政治监督、专项督查、考核检查的重要内容,督促履职到位。二是必须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紧紧盯住各级“一把手”,重点督促各级“一把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要职责,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班子成员履行好“一岗双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三是必须强化纪检组织监督职责。机关纪委敢于发声亮剑,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对重点岗位人员开展经常性廉政提醒谈话。强化与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协调联动,发挥好“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置于纪检监察组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之下。
聚焦“小事小节”持续发力纠治,坚决筑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
一是坚决整治“节日违纪”问题。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政治定力深挖细查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公车私用、酒驾醉驾等顽瘴痼疾,牢牢抓住“节前明纪律、节中强督查、节后严问责”三个关键环节,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二是坚决整治“违规吃喝”问题。严肃整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盯住“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等小事小节,动真碰硬,严查“吃食堂”“吃下级”等问题,坚决整治违规吃喝隐形变异问题。三是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落实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和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要求,持续精文简会,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抓好过紧日子的执行,强化过紧日子的监督,杜绝铺张浪费。
聚焦“正风肃纪”严厉惩治腐败,坚持不懈一体推进“三不腐”
一是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加强对审计和日常检查结果的运用,紧盯项目招投标、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选人用人、资金使用等重点事项,环评审批、监督执法等关键环节,“八小时以外”活动等关键时段,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条件。二是强化“不能腐”的管控。要扩大监督覆盖面,加强对“八小时以外”活动、家庭家教家风等方面的监督,构建起全天候、无死角的“大监督”格局。三是强化“不想腐”的自觉。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常态化开展纪律教育,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牢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加强警示教育、案例教育、反面典型教育,让干部职工在以案示警中“严规矩”、在以案为鉴中“正风气”、在以案促改中“净生态”。
聚焦“两场革命”持续改进作风,树立生态环境干部良好形象
一是认真践行“三化三法”。坚持带着任务到一线,带着清单到一线,深入县(区)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生态环保问题整改现场,做到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落地见效。二是扎实推进“小切口”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惠民行动”。以群众切身利益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环保问题为重点,全面推进2025年“生态为民”行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三是深入开展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专项整治。坚决禁止为应付督察检查采取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以及“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推行“一站式”执法,实现一次进门“一查清”,减少涉企行政检查频次,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供稿:李晓雅 审核: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