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建机制、挖岗位、送岗位、抓培训、扶创业等方式,帮助群众实现“家在哪里,就业就在哪里”,以高质量党建促进人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48万人,省外转移就业18.15万人;就近就地就业59.74万人,占转移人数的69.02%。
建机制、强保障,细化措施打基础。研究制定全市2025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农村劳动力返岗就业等工作方案,为推进全市2025年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奠定了保障基础。为做大做强人力资源产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梳理了九条专项政策,2025年计划支持市国投集团打造就业“幸福里”社区、建设运营县(区)零工市场、建设重点就业群体信息库等创业载体,支持市国投集团在上海崇明区建设驻外劳务工作站,并给予一定补助,最大限度降低建站成本。
挖岗位、扩渠道,政企联动找活干。联合农业农村、工信、文旅、工商联、园区等行业部门,每季度开展1次招聘岗位大采集活动,一季度,全市摸排9100多户企业用工情况,收集到市内176户企业、公司的2085个招聘岗位信息。探索“边贸经济+跨境合作”,与缅甸相关人力资源机构开展跨境劳务合作,同时为本地劳动力提供跨境就业机会,拓展就业空间。在镇康县建设“国门零工市场”,提供装卸、翻译、边贸服务等岗位,吸纳就业2000余人,人均月增收3000元。建设“边境产业园”,发展橡胶、甘蔗等种植加工业,带动季节性用工5000余人次;耿马县以“6+N”特色农业带动,依托甘蔗、茶叶、坚果等产业,提供种植、加工等岗位,带动5.7万人就近就业。同时,设立“社区加工车间”“家庭工厂”,吸纳宝妈、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地就业。
送岗位、到家门,线上线下齐发力。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中,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火车站设立返乡人员就业服务咨询台,各县(区)组建送岗小分队,在人员集中的乡(镇)街子天举行微招聘会推荐就地就近岗位,协同做好每月26日“临沧招聘日”的送岗活动。凤庆县在滇红技工就业创业家园打造综合性零工市场,发布灵活用工信息,解决“一老一小”家庭就业难题,今年组织招聘会20场,发布岗位1566个,带动就业1252人次。永德县培育本土电商团队,建立“电商孵化基地”,培训农民主播200余人,开展芒果、坚果等农产品直播带货,销售额突破1.2亿元,带动500余人就业,实现“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
抓培训、提技能,分类教学强本领。以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推行技能培训就业班、产业班、提升班和在校学生班,组织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脱贫人口、两后生、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聚焦乡村振兴、康养服务、生态保护、旅游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中药材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临翔区采取“培训+就业”同步推进,开展烟叶分级、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百日行动135个班6312人次。其中,就业班35个1699人次、产业班97个4464人次、创业班1个28人次、企业提升班3个121人次。
扶创业、带就业,贷款助力增岗位。指导8县(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中,协同各承办机构、承贷金融机构同步开展有意愿申贷创业担保贷款对象资料收集审核工作;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73人/户,发放金额23994万元,带动就业3063人。坚持依托产业、服务产业、助推产业的思路来建设“幸福里”就业社区、就业帮扶车间等就业载体,让无法外出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双江县以冰岛茶为核心,延伸茶叶种植、加工、文旅产业链,开发冰岛茶山、景亢傣族古村落等乡村旅游项目,提供导游、民宿管家、餐饮服务等岗位,吸纳本地劳动力800余人,带动季节性用工3000余人次,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供稿:张洁 审核:蔡高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