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总工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关工作部署和省委、州委工作要求,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展,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助力西双版纳州产业振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聚焦改革目标任务,把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正确方向。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条主线。坚持党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企业发挥作用、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格局。通过召开产改工作推进会、座谈会等,举办全州产改培训班,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把助力高质量发展和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会议的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二是以党建带工建夯实基础。坚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工会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拓展,全州现有基层工会组织1212个,会员9.8万人,为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州委组织部联合建立54家“党工共建”示范单位,不断提升工会服务党建质效。三是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制定产改“1+1+N”系列政策,出台产改实施方案、五年规划和产改配套政策措施等文件,将改革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建立完善沟通协调、督查催办、专项推动、信息通报、评估评价5个产改工作机制。四是激活产改“动力源”。企业主动发挥主体作用,打通产改政策举措落实“最后一公里”,全州建立省级产改试点2个、州级产改试点19个,以点带面促进产改工作提质增效。
聚焦思想政治引领,筑牢产业工人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一是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组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等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对标党中央精神谋划开展工作。二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开展“党的二十大——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活动,组建“雨林劳模宣讲团”,开设“西双版纳工人大思政课”,通过领导带头讲、劳模工匠创新讲等形式,深入企业、车间、学校和机关单位,开展各类主题宣讲活动72场,覆盖职工近7000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职工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线上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将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实。三是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工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不断推进劳模工匠培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等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全州有省部级以上劳模113名、州级劳模352名,“云岭工匠”1名、雨林工匠60名,通过各类媒体展播、线下宣讲、网络推广等方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进一步提高。一是强化产业工人政治权益保障。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各项工作,采取党组织与工会组织组建联推、机制联建、活动联办、教育联抓、考核联动的“五带五联”办法,重点推动百人以上企业建会入会工作,促进党工融合发展。同时,注重将劳模、工匠、技术状元、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培养发展为中共党员。二是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政治待遇。各级组织、统战等部门统筹提高产业工人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各级群团组织以换届为契机,提高产业工人在代表、委员中的比例。部分群团组织将产业工人吸纳为班子成员。各级总工会在评先评优中,加大向产业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倾斜力度,推荐评选西双版纳州第七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产业工人占36.7%。三是做实产业工人维权服务。把企业职代会作为企业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协商民主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入推进“一函两书”工作,加强劳动法律监督,推动企业依法规范用工,维护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每年至少为12家企业开展法律体检,切实提升产业工人法治意识和维权本领。深入企业开展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引导企业与工会依法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切实保障职工劳动经济权益。
聚焦建功平台搭建,激励产业工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一是以赛强技赋能产改工人成长。围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在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联合人社部门,牵头抓好“雨林英才”技能竞赛品牌建设,探索技能大赛与人才称号、技能等级、技术职称等激励方式相挂钩的“以赛代评”模式,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逐步形成了赛、评、奖、用“四位一体”的技能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二是深入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深入360家企业、工厂、产业园区等开展分层分类调研,进一步摸清企业需求清单。全面梳理各级各类技能人才的专业领域、技术特长、服务意愿等情况,组建劳模工匠宣讲团,深入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管理难点,培养技能人才。三是推进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活动。加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各级工会已建成23个劳模(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和1个技师工作站,通过开展技术帮扶、技能培训、技术咨询等活动,充分彰显劳模工匠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示范带头作用。持续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创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深化“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群众性创新活动,激发广大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聚焦技能素质提升,加快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一是搭建区域合作新桥梁。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及州委“两区两城”规划,联合昆明、玉溪、普洱等州(市)总工会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工匠学院体系化建设。以产改推动澜沧江流域茶产业合作,与普洱市总工会、临沧市总工会签订茶产业发展区域交流合作协议。二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依托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等院校,建成2所“工匠学院”,创新构建“政策引领—校企协同—竞赛驱动”“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聚焦跨境贸易、物流、旅游等领域培育技能人才。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项目化支持工匠学院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三是加大技能培训工作力度。着力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广泛开展订单式、套餐式培训,加大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的培训力度。组织职工技能提升培训5949人次,实现工人技能等级提升。聚焦重点产业链和“链主”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导游(讲解员)、家政服务、营养师、评茶员等职业技能培训,惠及职工2000余名,有效缓解重点企业用工需求。
聚焦合法权益维护,提升产业工人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一是扎实做好职工普惠服务工作。持续做优“工会温暖进万家”品牌,争取资金开展边境州(市)一线民(辅)警健康关爱项目;筹集资金开展“暖边固防”等关心关爱边境职工慰问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广大职工手中。进一步丰富职工疗休养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推动疗休养对象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线职工倾斜。加大对困难产业工人的帮扶力度,解决产业工人急难愁盼问题。为女职工免费开展“两癌”筛查,为1098名职工子女提供寒暑假托管服务,切实把服务落实到职工心坎上。二是多维发力提升职工权益保障水平。组织参加安全生产检查158次,查找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99件,发动563家企业、884个班组、4.48万人次参加“安康杯”竞赛,筑牢安全生产群众防线。以12351职工维权热线为载体,用心用情做好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并高度关注农民工工资问题,追回欠薪68万元,涉及职工412人。州、县两级全覆盖建立“工会+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人社+工商联+N”协作联动多元化解制度机制,在“平安版纳”App上开通工会劳动争议调解服务权限,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达90%。
(供稿:西双版纳州总工会 审核:娥三)